河南西峡县推出“产业技术总监”制度,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匹配技术人才深入一线把脉问诊;四川荣县设立“人才专员”岗位,依托专员“点单”、部门“接单”机制,有效推动各类人才为乡村发展服务;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推动干部人才下沉一线、赋能乡村振兴,让选调生、驻村干部、“双百”人才沉到田间地头……这些各具特色的人才机制为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再次印证了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
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农村大地,一批批“土专家”“田秀才”正逐步走入聚光灯下。他们或是扎根土地的农技骨干,或是热心乡里的治理能人,抑或是返乡创业的青年新农人。相较空降的“外来和尚”,这些熟悉乡情、植根基层的人才,往往更具稳定性和发展潜力,为乡村人才振兴夯实基础。要更好、更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应在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丰富人才方面持续发力。
过去,乡村人才培养往往模式单一、内容脱节,难以适应日益多元的振兴需求。近年来,多地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等方式,构建起动态化、多层级人才体系。在贵州、山东、浙江等地,不少地方政府还设立了“田教授”“土讲师”制度,由本地技术骨干对新人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操并重、课堂与田间贯通,增强了本土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发展信心。
能不能留住人,是对各地人才政策的直接检验。人才之所以外流,很多时候并不只是因为待遇不够,还存在缺乏归属感与成就感的问题。要让“引进来”的人安心留下、“长出来”的人愿意扎根,需要在机制设计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才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构建常态化关怀机制,通过政策激励、待遇倾斜、精神激励等方式,增强人才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如山东威海出台《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政策十二条》,重庆渝北区试行“人才贡献积分制”,这些都是有效的制度探索。
随着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不再只局限于农业技术,文旅开发、公共服务、数字传播等新领域也需要更多人才。贵州“村超”“村BA”的火爆,离不开文创、传媒、运营等专业人才的参与;广东佛山推动“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引进运营人才,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这些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的广泛参与。
乡村需要人才,人才同样需要舞台。推动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不仅要靠政策引导,更要靠机制支撑和环境滋养。一些地方正尝试建立柔性引才机制,与高校、企业开展共建共育,通过项目合作、兼职服务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也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路径,不搞“唯学历”“唯资历”,让实践能力和群众认可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期待未来更多地方激活“人才田”、筑牢“振兴基”,绘出一幅人才兴、产业旺、乡村美的时代画卷。(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沛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