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宝

家长会,一般常见于中小学,大学家长会你听说过吗?会聊些啥?
昨天,浙江工业大学把一场特别的“家长会”开到了新生家门口。

活动现场
8月20日,浙江工业大学2025年“家长学校”开班仪式在湖州吴兴区、德清县和绍兴越城区同步开班。本次活动携手三地人社部门和重点企业共同推进,150余名2025级新生和家长到场参加。
这是一场融合家校共育、政校地就业指导联生动动实践,也是一场由学校、政府、企业联手打造的“家长学校”第一课,活动突破了传统家校沟通的范畴,将人才供需对接提前至大学入学前。该模式在浙江省高校尚属首次。
新生家长会现场
家长们最关心这件事
“孩子是浙工大2025级新生,她转发了报名通知给我们,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完成报名,对这场‘前置式’入学‘充电’活动充满期待!”活动开始前,绍兴越城区一位爸爸提早半小时达到了会场。
一般,“家长学校”常见于幼儿园、中小学,对于大学的“家长学校”课程,家长们有何不同期待?
家长会现场,家长们你一句我一句,分享了高考后的“人设变化”:
中小学阶段更像“守护者联盟”,强调紧密配合与细节监管;而高校阶段则成为“瞭望塔与补给站”,在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前提下提供发展性支持。
“我感觉,高考结束后,爸爸妈妈对我的态度都变了。他们告诉我,上了大学,我已经从需要全方位呵护的未成年人,转变为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大一新生姚同学告诉记者,与中小学期间不同,家长对她的要求也有了根本性转变。
一位妈妈说,高三到大一的这个暑假,她的心境有了很大变化和调整,学业上将从监督分数转化为远程关心模式,学习规划上则从家长安排变为整合信息、分析利弊,“说实话,上了大学,儿子的专业课程我根本不太懂了,与学校的关系也不一样了,家校协同模式相应地会从刚性、高频、深入细节的方式,转变为柔性、非高频、抓大放小。”
活动现场,新生家长关心的话题比较集中——
孩子上大学后,能否很好的自我管理;孩子在校状况,学校今后将安排怎样的家校互动渠道来沟通;孩子专业的后续发展情况如何,对口行业目前的就业薪资等。
提前四年布局
破解人才结构性矛盾
与普通家长会不同的是,这场家长会的参与对象还有各地人社部门与企业。
地方人社部门为何会深度参与高校“家长学校”?
“家校社联动,我们试图从源头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双重困境。”绍兴越城区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参与浙工大“家长学校”有着多重深远意义:缓解“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人才引进与保留,促进区域发展;提示公共就业服务效能,优化资源配置。
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支持。活动伊始,三地人社部门负责人率先聚焦家长关切重点,解读区域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及就业补贴等内容。随后,重点企业代表,介绍行业趋势与人才需求。
校方同步发力,就业指导中心选派教师分析当前就业形势,邀请学院辅导员从适应性角度,围绕“大学四年怎么过”,分享安全防护、人际交往、学业规划及职业生涯计划等实用内容,助力家长做好学生成长中的“倾听者”与“支持者”。

实地参观
当天下午,在三地人社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学生与家长前往当地重点企业开展实地参观,从智能化生产车间到现代化研发中心,直观感受家乡产业发展活力,对家乡产业现状有了全新认知。
“第一次走进家乡的龙头企业,才发现专业对口的岗位这么多。”参观后一位德清的新生表示,这次活动,让他对家乡产业发展的认知更加清晰,为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明确了方向。
据悉,浙工大“家长学校”首创于2021年,随着成熟体系逐步形成,今年才开启多地同步推进,扩大至三地同步举办。
浙江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艳燕介绍,“家长学校”的核心在于整合学校、家庭、政府、企业、社会五方资源,通过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实地观摩等多元形式,为家长搭建信息矩阵,帮助家长更加精准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形成家校协同的育人合力。
未来,浙工大将持续深化“家长学校”建设,迭代优化“家校社”联动机制。通过常态化联动政企资源,让更多学生与家长感受家乡发展脉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多元动能,也为地方产业储备优质人才搭建桥梁。
潮新闻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林姝羽 曹胜轲
编辑:朱张津
监制: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