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心智观察所:1000万美金的刷子?中国光伏“内卷”背后的全球谋略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耀途资本合伙人白宗义在前不久的“科创板六周年之集成电路专场”圆桌对话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2022年,我去以色列参观了一家某光伏清洁机器人公司。我约了他们的CEO交流,这位CEO非常自信地对我说:如果你想投资我,至少要1000万美金。他还告诉我他们去年融了1亿美元。

我参观了他们的公司和工厂,发现他们的清洁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刷子机器人,连自动驾驶功能都没有。出来后我心想:中国企业已经垄断了90%的光伏组件市场,而这些清洁机器人的客户恰恰是这些组件的买家。中国人完全可以轻松解决这类问题。虽然当时我没说出来,但我心里想,如果我在中国做一家这样的公司,一定能轻松打败他们。

大家可能都知道,过去十年光伏产业链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发展非常迅速。五年前,组件成本大约占光伏电站每瓦成本的60%到70%。但现在,中国光伏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组件的每瓦成本已经降到了6毛钱左右。如今,整个光伏电站每瓦成本中,材料和组件的比例已经不到40%了。奇怪的是,尽管组件成本下降了,但人工和安装成本并没有减少,而安装完成后的运维成本甚至有所增加。”

走出工厂的那一刻,白宗义心里也许已经有了个清晰的判断:中国企业已经垄断了90%的光伏组件市场,而这些清洁机器人的客户恰恰是这些组件的买家。中国人完全可以轻松解决这类问题。

这个小插曲,像一枚棱镜,折射出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两面性:一面是令全球瞩目的降维打击能力,另一面是让自己陷入泥潭的“内卷”困境。

数字揭秘:中国光伏的“统治级”地位

让我们先用数字说话。

2024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控制力达到了什么程度?

多晶硅:93%几乎完全垄断原材料供应;硅片:96%把控住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电池片:94% 技术制高点牢牢在握;组件,84%最终产品的绝对话语权。

这意味着什么?全球每10块光伏板,有8.4块来自中国;每10片硅片,有9.6片在中国制造。

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总规模达235.93吉瓦,较2023年的207.99吉瓦增长13%。另外,中国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

当白宗义在以色列看到那把标价1000万美金的“高科技”刷子时,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机会,而是中国制造业“模块化收割”全球价值链的缩影。

内卷的代价:从暴利到负毛利的坠落

然而,统治地位的背后,是一场剩者为王的残酷游戏。

2024年光伏产业链整体处于供过于求态势,价格也长期处于倒挂筑底阶段,且累库情况较为严重。行业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市场格局面临重塑。

2024年光伏产业链产能及产量均出现大幅增长,全产业链的迅速扩张导致供需错配,价格因此骤跌,部分环节降幅超过40%。

这不是简单的市场调整,而是整个产业链集体跳崖式的自我毁灭。五年前,组件成本占光伏电站成本的60-70%,现在只占不到40%。组件单瓦成本已经降到6毛钱左右,但人工安装和运维成本却没有相应下降。

2024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同比增速为30%左右;国内硅片产能在1100GW以上,同比增速达到16%以上;国内电池片产能在1100GW以上,增速为20%以上;国内光伏组件产能在1100GW以上,增速为25%以上。

1100GW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可以满足全球3年的光伏装机需求。当产能是需求的3倍时,价格战就成了唯一的游戏规则。

在价格战的巨大压力下,企业更愿意把钱投入到产能扩张和成本控制,而不是技术创新。结果就是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产品,用同样的技术,打同样的价格战。这种“技术懒政”的恶果,就是整个行业陷入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泥潭。

敦煌光电产业园区内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通讯员邱亮 摄

降维打击:中国制造的海外征途

但是正如白宗义那个故事所揭示的,中国的内卷,在海外就是降维打击。

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拉货上升13%,需求表现优于预期。去年中国出口的光伏组件中,约有47%流向全球南方国家,创历史新高,首次与发达国家进口规模相匹配。

那把1000万美金的以色列刷子,最终没有拿到中国投资。但它提醒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只要技术无法被有效保护,任何“小而美”的环节都会被中国的资本、工程师和供应链“模块化”之后,用成本屠刀收割。

当国内组件跌到0.6元/W、材料和组件只占电站成本不到40%时,“继续卷”只剩下两条路:

往更细分的场景卷——运维、清洁、支架、储能;或者把卷带到海外——用中国制造挑战全球高毛利产品

以色列那台刷子机器人就是“细分场景”的缩影。内卷不会止步于组件,还会顺着价值链一路向外吞噬。

破局之道:从制造大国到价值链顶端

太阳能组件的售价等于或低于生产成本,没有迹象表明2025年太阳能供应链的产能过剩情况会有所缓解。

当组件售价已经等于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时,成本优势已经被推到了极限。继续在这条路上狂奔,只能是集体自杀。

好消息是,市场已经开始释放变化的信号。2024年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头部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达成共识。

受“4·30”政策窗口期驱动,光伏组件价格持续攀升,高效型号现货报价逼近0.9元/W,较2024年底涨幅超50%。

从0.6元/W到0.9元/W,价格反弹50%,说明市场开始重新定价技术和品质的价值。

白宗义的故事告诉我们,内卷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制度创新的起点。

谁能先把“公共知识”升级成“可定价、可保护、可分红”的全球资产,谁就能在下一次周期拐点,继续站在价值链顶端——无论战场在嘉兴,还是在特拉维夫。

这意味着中国光伏需要从三个维度突破:技术突破,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标准制定,从价格接受者变为规则制定者;生态构建,从单纯制造转向解决方案提供商。

2025年光伏系统效率每提升1%,相当于减少约4.3亿度弃光损失,这促使全产业链加速材料革新与系统集成优化。当效率提升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当系统集成优化成为新的价值来源,技术创新将重新成为光伏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那把标价1000万美金的以色列刷子,最终成为了中国光伏产业自我反思的镜子。

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降维打击”能力确实强大,但如果只停留在成本竞争的层面,最终只会把自己也拖入泥潭。

真正的出路在于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价值,用标准制定重新分配利润,用生态构建重新塑造产业格局。

当中国光伏企业不再满足于做“便宜又好用”的产品供应商,而是要做“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时,那把1000万美金的刷子,或许真的会成为历史。

内卷的尽头,应该是创新的起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