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装上“车头”的轮椅上不了高铁,明确产品标准是关键

▲电商平台上展示的“轮椅车头”。图/电商平台截图


“高铁站‘轮椅车头’被拒,阻碍了多少轮友的出行梦想?”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多位残障人士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使用“轮椅车头”——装有电动牵引车头的轮椅进入火车站时遭拒,给出行带来困扰。


记者致电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12306铁路客服。三地12306客服均表示,目前“轮椅车头”无法进站乘车。车站安检人员也表示,根据近期下发的通知,“轮椅车头”明确不再允许进站乘车。同时,根据相关规定,旅客携带的锂电池单块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这种“轮椅车头”电池也可能超标。


所谓“轮椅车头”,指的是一种轮椅加装的外挂设备,改装后轮椅的两个前轮翘起,由牵引车头提供支撑和动力。就这样,原本四轮的轮椅,成了三轮的“轮椅摩托”。而这种设备不仅驾驶便利,而且速度提高不少,因此受到一些残障人士的青睐。


但这种设备具体如何定位,事实上却并不明确。在一些针对残障人士的设备标准中,确实记载了类似设备。比如,民政部发布的《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2023年版)》中,手动轮椅附加小型电动牵引装置被纳入个人移动辅助器具类别。


有了这个标准,意味着该装置被视为了医疗机械。同为医疗机械的电动轮椅确实可以进入高铁,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理论上“轮椅车头”也应该畅通无阻。这是很多残障人士不解的原因所在。


但“轮椅车头”面对的现实显然比普通电动轮椅更加复杂。比如,虽然《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2023年版)》规定了类似装置不超过25公里/小时,但由于并没有生产制造的国家标准,因此不同设备的性能表现往往差异巨大。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不少网民都发现了道路上有轮椅在疾驰,“开到最大速度每小时40公里,仍然追不上老大爷的轮椅”“男子坐轮椅在高速疾驰,还在看导航”等,都曾引发舆论关注。


并且,“轮椅车头”的生产模式也较为随意。有媒体探访发现,有的产品有“医疗器械注册证”,有的则没有任何认证。


而这些或许都是高铁拒绝的原因所在。由于相关产品没有相对完善的质量标准,铁路方面也无法对产品有稳定的预期:速度会不会太快,电路改装是否安全,电池标准是否超标等等都心里没底,由此也只能“一刀切”地禁止。


但客观来看,“轮椅车头”既然获得了广大残障人士的认可,那么就不能完全无视其意义。有业内人士指出,传统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标准较为老旧,并不能很好适应各类肢体残疾人的使用。


陕西肢残人协会会长王延就曾公开表示,残障人士“大部分人要生活、购物到超市,有中途、远途出行的需求。之前电动轮椅车有一个标准,太老了,连老年人都嫌慢,出行不愿意用。”相比之下,“轮椅车头”自然是极大地便利了生活。


那么,对“轮椅车头”也应该抱有相当的理解,在简单地“禁止”之外想出更多的可行性措施,帮助这些设备更好地融入各类生活场景。


眼下最重要的,显然就是明确标准,包括速度、线路、生产工艺等,确保设施本身的可靠性。


此外,对于这类设备的准入场所也应当进行梳理。像此前一些媒体报道,“轮椅车头”甚至开上了高速,这实在是令人捏一把汗,也理当在禁止之列。但像高铁火车这种出行必不可少的公共交通,却也不妨在标准明确的情况下予以适当包容,为残障人士的出行创造便利。


我国有数以千万的肢体残疾人,他们正常生活的需求不应该被忽视。“轮椅车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经证明了有相当的实用性。接下来,就需要各方进一步明确,完善其可靠性、安全性。如此,方能在便利残障人士和维护公共安全之间求得平衡。

(来源:新京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