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聚才论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为我国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改革方向。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与科技的关系体现为人才的供需关系。但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从需求侧看,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研究人员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从供给侧看,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基础研究人才在科技人才中占比较低。因此,要出台更多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将创新布局和人才布局相结合

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离不开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就意味着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从基础创新到应用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要把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布局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把创新布局与人才布局结合起来,在空间上,结合地方创新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部署相应领域的创新和人才,防止各地“大而全”“小而全”地搞创新;在时间上,比较我国各创新领域与国际相应领域的水平,明确领跑、并跑、跟跑领域,制定相应的保持、超越、跟进计划,在时间维度上布局人才和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比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武汉市科教、人才、区位优势,确立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轴,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动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启动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当前,光电子信息产业已涵盖“光芯屏端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光电子竞争的“国家队”。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

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相匹配,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这就意味着要建立完善以专业分类为基础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体系,定期调查和发布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引导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

针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结合学校定位、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差异,建立完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类型的学科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作为评价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指标。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强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攻关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比如,清华大学把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统一起来,动态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不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当前,清华大学通过联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发展具备固有安全性的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推动我国在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

激发广大人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相匹配,还要激发广大人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这就意味着要定期调查和发布各职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才供需匹配,充分发挥人才潜力。

丰富多元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举荐制、认定制、评审制、以赛代评制等人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改革,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深化职务成果权属改革,推进科研人员依法享有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和转化收益权,推进成果转化激励改革。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提高横向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健全长期稳定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保障机制,保证科研人员有足够时间用于科研。改革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机制,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引导科技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

比如,广东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向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授予自主引才、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评价、自主定薪等自主权,完成新一轮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全省所有高校、高水平医院等近300家单位开展职称自主评审,推进公立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等行业薪酬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总而言之,人才供需结构不匹配的原因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还没有形成顺畅、有序的协同对接机制。因此,要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人才供给与需求上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建立协同对接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者:柳学智,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