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芮萌:以“商业向善”建设新商业文明

时代在变。随着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等新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商业向善正悄然重塑新商业文明的基因与血脉。尤其是在国家全面推动“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企业不仅要追求商业价值,更需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助力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战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履行社会责任已逐步成为衡量企业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商业向善”不仅关乎企业对社会的回馈,更是塑造品牌形象、增强市场信任、吸引优质资本的重要路径,正逐步演化为企业核心战略的一部分。

2025年5月,南都·湾财社联合悦尔公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启动《寻访“商业向善的力量”》系列行动,持续走进企业、对话高管,共话“商业向善”的发展逻辑与时代命题。不仅关注企业的公益行为,更聚焦其在商业模式、社会影响力与可持续创新等维度的综合贡献,发掘标杆力量,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近日,南都·湾财社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悦尔公益理事芮萌进行了深度对谈,围绕“商业向善”的定义逻辑、全球视角下的实践差异及中国企业的战略机遇展开了系统探讨。

商业向善,打破商业与公益的“二元对立”

南都·湾财社: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商业向善”这一概念提出已久,但至今尚无统一定义。您如何理解它的核心内涵?

芮萌:我的理解是,商业向善就是用商业的逻辑解决社会问题。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或单纯的公益捐赠,而是以市场机制为工具,撬动资源、整合能力,有效应对社会痛点,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一直记得德鲁克的一句话:只有当一个社会问题被转化为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它才能被真正解决。商业向善的核心就在于此。

我认为,商业向善不是盈利之后的“锦上添花”,也不是对社会责任的被动补偿,而是一种自我进化的战略选择。从西方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最初的CSR更多是出于“做好事”的朴素动机,而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将社会价值嵌入商业模式本身,反而能创造更大的长期利益。

商业向善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它打破了商业与公益的“二元对立”。这不是“要么赚钱、要么向善”的选择题,而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企业在实现利润的同时也在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正是它的真正魅力所在。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商业文明进程中理解。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的大变局,全球需求放缓、地缘冲突频发、AI技术突飞猛进、气候危机加剧,这一系列因素正催生出新一轮的商业秩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仅靠自身效率提升已难以应对竞争,必须向外寻找更具价值的增长空间——而商业向善,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可持续的出口。

南都·湾财社:商业向善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较为丰富的实践。您如何看待中外企业在这一理念推动上的异同?中国企业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芮萌:从历史脉络来看,西方的商业向善发展得更为系统和成熟。早在上世纪初,西方企业便开始探索如何在商业之外承担社会责任。经过百年的演变,从最初的CSR,到ESG体系,再到更宏观的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理念已经融入了西方企业的战略思维与日常运营。

而中国企业的商业向善相对起步较晚,更多是由企业创始人或高层“自上而下”推动,缺乏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制度支持。但这也正是中国的特殊机遇所在。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从他人的经验中吸取营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实践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也在悄然转变。我曾在一次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国企业正在迎来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从早期的“代工制造”到如今的“全链条出海”,中国企业正在从大单点向体系化出海转型,从要素驱动走向系统效率,从规模红利转向品牌出海、科技出海、文化出海等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这一过程中,商业向善恰恰是实现从“制造能力”到“价值引领”的关键桥梁。它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高的认同感,也为企业构建长期信任关系打下基础。未来,能够在社会责任、环境治理和全球共识中取得平衡的企业,才是站在新商业文明浪潮前沿的引领者。

避免路径依赖,以“商业向善”建设新商业文明

南都·湾财社:当前背景下,推动“商业向善”的最大难点是什么?中国企业在实践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芮萌: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认知的差距和战略视野的局限。很多企业还将社会责任视为“额外工作”或“成本支出”,而非一种具有乘数效应的长期投资。他们更关注短期利润、季度财报,对中长期的品牌信任、员工归属、投资者评价这些“软价值”缺乏清晰认知。

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资本市场对短期业绩的高压态势常常让管理层难以投入资源做“看不见回报”的事。这种短视心态会严重阻碍商业向善的落地。

还有一点是组织机制的缺位。很多企业的CSR部门挂在公关、市场部之下,做一些边缘项目,缺乏真正的决策权和资源配置能力。如果没有进入董事会或战略层讨论,“商业向善”很难真正走入企业“血液”。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商业向善并不等于“巨资投入”或“轰动事件”,而是从业务本身出发,在产业链上下游中去发现“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点

与此同时,我也建议中国企业应警惕“路径依赖”的风险。在我看来,未来真正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必然是那些能完成从投机导向到长期主义,从个人意志到全球治理观,从工具理性到价值共识的系统转型。我们正处于新商业文明的构建期,这是时代赋予中国企业家的历史使命。

南都·湾财社:您特别强调中国企业应避免路径依赖,建设新商业文明。您能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吗?

芮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确面临着深刻的转型挑战。我们不能继续延续旧有的思维和路径。商业向善不仅是一个行动,更是一种新型商业文明的体现。为了迎接未来,我们需要完成三个关键转变:

一是从市场投机走向生态共建——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短期利益和市场份额,而是需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生态圈,通过与其他企业、社会以及自然的协作共建,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是从短期主义走向长期主义——如今许多企业仍停留在以季度财报为导向的短期行为中。商业向善要求企业从短期的市场驱动转向对社会、环境和企业长期利益的全面考量。

三是从个人中心走向全球视角——以个人或单一市场为中心的视角已不再适应新的全球化环境。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全球视角来进行战略布局,关注全球市场、全球责任、全球资源,以实现更为长远的国际化发展。

新商业文明应融合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追求经济效率与公平、社会利己与利他、环境开发与生态共生之间的平衡,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中国的商业领袖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

南都·湾财社:最后,面向未来,您希望中国企业家在商业向善的实践中获得哪些启发?

芮萌:我想送出三个关键词:意识、长期、融入。

意识,是指企业家自身的认知觉醒。商业向善的出发点必须是真诚的思考:我如何通过企业能力,为这个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外部审查或博得掌声。

长期,是指心态上的转变。商业向善不会立竿见影,它更像是一棵树,需要耐心灌溉。在短期可能是成本,但从中长期看,它是护城河,是复利。

融入,是指让商业向善真正成为企业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包”给CSR部门。要在品牌设计、产品创新、组织文化中都体现出向善基因,才能真正形成内生动力。

未来几十年,中国企业将在全球舞台上承担更大责任。“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体量上的增长,更关乎价值观的重构。商业向善,正是这条路上的关键一步。

案例征集

寻访“商业向善的力量”

目前,我们已经开启了“商业向善50人”智库的征集报名,以及《寻访“商业向善的力量”》企业案例征集已经正式启动,可通过扫码报名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寻访“商业向善的力量”》后续还将举办高端私享会;组织闭门研讨会,邀请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共议“商业向善”的未来趋势;开展“慈善社交沙龙/晚宴”,为企业家提供慈善社交的平台;举办“责任中国之致敬商业向善的力量”高端论坛,并发布《商业向善白皮书》等一系列精彩活动。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