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们是冠军⑱|她为玩偶制作非遗服装

近日,记者走进羊城工匠培育对象、越秀区身边暖心匠人何凤婷所在的状元坊戏服厂,看看这位“90后”女匠人如何弘扬传统非遗,通过匠心与创新,与市场相结合。

从“门外汉”到传承人的蜕变

位于越秀区人民南路170号的状元坊戏服厂的门面与十多年前并无二致,在一楼显眼处摆放了“镇店之宝”传统戏服。制作工场就位于店面的楼上,裁布用的长桌占据了车间的大量空间,五彩斑斓的布料和线筒堆叠着,何凤婷专注地和老匠人沟通着戏服的制作细节。

何凤婷的阿姨董惠兰是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姨特别疼我,小时候,她经常带我去看粤剧表演,我也常跟着妈妈到戏服厂来,一来二去,就对这门手艺熟悉起来了。”何凤婷坦言,最初,她并未打算从事这一行业,“我刚毕业时做的是贸易相关工作。十多年前的广府庙会,阿姨让我过去帮忙,之后就一直希望我能入行。”就这样,她慢慢地走进了戏服的世界。

广州戏服,作为岭南刺绣服装的杰出代表,色泽鲜明、亮丽夺目,与粤剧的发展紧密相连。制作一件戏服,工序繁杂且精细,量体、设计、绘图、针图、印图、绣花、过浆、裁剪、车缝、钉珠等10多道工序缺一不可,完成一件戏服需要1—8个月的时间。

何凤婷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感慨万千:“我是从零基础开始学起的,绘图、设计、裁剪,每一项都不容易。除了阿姨和工厂的前辈,我还向广东粤剧团的戏服师秦志力请教,力哥对我帮助很大。”前辈们对戏服行业的坚守深深打动了她,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她不断提升技艺。如今,她已能独立设计10余种古装粤剧戏服,对男女大蟒、旗袍等样式信手拈来,并为众多粤剧名角设计演出戏服。

何凤婷一针一线做刺绣

制作玩偶服装“走红”网络

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同时,何凤婷勇于创新,在一针一线中融入个人特色,让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她拿起一件正在制作的舞台剧戏服向记者展示,“在设计时,我会充分了解角色特点和表演需要,不仅是传统样式的戏服,各种以广绣为基础的舞台剧、音乐剧和芭蕾舞剧等表演的戏服以及晚宴会议等场合的礼服都能设计制作。”

何凤婷的创新不止于此。近年来,她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新潮事物,推动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出圈”。几年前,何凤婷为了祝贺好友结婚,用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做了一套微缩版传统广式婚礼裙褂,穿在玩偶身上送给好友。结果这个作品在社交平台分享的图片走红,“当时只是想记录生活,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还有人问怎么买。这让我找到了戏服技艺传承的新突破口。”

给玩偶做衣服难度不小,“公仔基本上没有腰身,上半身和下半身一样长,定款式时要不断调整图案大小、服饰搭配。有些玩偶没有脖子,还要设计立领,一般要试三四次才能有满意的版型。”何凤婷说。除了服装,她还为玩偶设计团扇、发簪等配饰。每逢传统节日,都会应节设计新款服装。“希望通过创新,让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更符合时代发展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近年来,端午等传统民俗用品也是状元坊戏服厂重要的生意来源。很快端午就要来了,工厂里摆放着龙船的罗伞、旗帜等。何凤婷说:“每年端午节扒龙船的时候,各个村都特别重视罗伞。罗伞是龙船的重要门面,大家都在设计制作上下足功夫,体现本村特色。站在岸边,一看罗伞样式,就知道是哪个村子的龙船。”罗伞的设计制作十分讲究,上衽有寓意吉祥的福鼠、祥云图案,中衽绣着花鸟,下衽则是双龙、龙凤等吸睛图案,颜色搭配鲜艳明亮。“每个村子都很看重罗伞的特色,我们坚持手工制作,就是要给罗伞注入灵魂,让它与众不同。”由于既坚持传统手工技艺,又是有好口碑的老字号,加上价格公道,各个村互相介绍,近几年何凤婷接到了不少订单。

招收徒弟传承匠心技艺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几年前,何凤婷开始收徒。她带着徒弟们到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剧团参观交流,了解行业需求,到布匹市场熟悉供应链情况,毫无保留地教授设计画图、缝制、配饰设计等技术。“但是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很少,因为这个行业很辛苦,要多年学习和磨炼才能出师。”她有点无奈地说。

为了吸引青少年了解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她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多所中小学和高校,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传承基地,开发“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教育材料包”,方便青少年DIY参与。

2024年底,何凤婷入选广州市2024年羊城工匠培育对象。2025年初,她又成为越秀区“身边暖心匠人”。她说深感责任重大,“工厂里的老前辈们坚守了几十年,他们的匠心一直激励着我。我会继续向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学习,让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靖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

海报设计/张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