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和美乡村 内外兼修

上盐村郑正秋故居所在的老寨片区经过精心打造,面貌焕然一新。

两英龙岭路口高架桥下空间经过“改头换面”,变成集童趣亲子、活力运动于一体的活力长廊。

“我在家门口的工坊上班,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在潮南区成田镇东盐村粿品工坊,村民陈姨熟练地干着手里的活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她旁边,好看又好吃的各类粿品让这间工坊充满烟火气。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潮南区乡村愈加常见。伴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不仅旧貌换新颜,更给经济振兴装上了加速器。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

粿品工坊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盛夏时节,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潮南区成田文化公园里鸟儿清脆的叫声唤醒了沉睡的小镇。圩镇上,道路整洁明亮,农贸市场热闹非凡,人间烟火气十足。

在东盐村,粿品工坊又迎来一批前来开展暑期调研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对红桃粿、甜粿、发粿、鼠壳粿、朴籽粿等粿品充满好奇,纷纷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并多个社交平台。

东盐村粿品工坊是潮南区围绕产业兴镇强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此前,为填补东盐村产业空白,成田镇因地制宜,结合村内妇女擅长制作粿品且技艺出众的实际情况,谋划发展粿品产业,历时不到三个月将村委旧址改造成特色粿品工坊,于2023年1月12日正式投入运营,并注册成立由党支部参与管理的专业合作社。

据悉,投入运营初期,合作社吸收村内妇女和防返贫监测户为社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够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已带动30人就业增收。“工坊的产品以红桃粿为主,此外还有甜粿、油粿等品类,自运营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潮汕粿品文化、体验制作粿品,社员们也越干越起劲。”工坊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该工坊还着力推进产学研融合,打造潮汕非遗美食研学基地。通过带领游客参观东盐佰粿巷,学习潮汕粿历史、种类、制作过程,促进“文旅+研学”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模式转型升级,开业至今共开展研学活动8场,接待研学游客480人次。

“吸引人流超15万人次,累计营收超40万元,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盐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郑怀捷说,该工坊还增设了制粿教学体验服务,旨在传承和发扬潮汕粿品传统制作技艺,大力推动粿品产业发展,让更多群众从“出远门”转向“近家门”就业,实现生活更安心、家庭更幸福、发展更有奔头。

电影文化激活“美丽经济”

和美乡村,在“和”与“美”上做文章,不仅要塑形,还要铸魂。

与东盐村水陆相连的上盐村,则是以响亮的电影文化名片吸引着大量外来游客,感受百年光影的厚重。从位于村口的“上盐郑正秋故里”标识出发,沿着河畔的郑正秋电影主题墙绘行走,一幅侨乡换新颜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上盐村是“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的故里,近年来,该村对郑正秋故居所在的老寨片区进行了精心打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复其幼年居住的“四点金”祖居,运用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跨越百年的电影课堂”;收储邻近民居建成“百年潮影馆”,梳理展示潮汕影人百年发展史;整合周边资源,建设电影文化广场、胶片步道、电影长廊等,打造“电影文化村”。

“我们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村里变化特别大,人文含量高,文化味拉满。”上盐村党总支部委员郑宜璇介绍,以郑正秋故居为核心,周边的电影文化广场、郑正秋作品长廊、后寨健身长廊、老寨前浮地健安公园等场所,都以新的面貌迎接来客。

不难看出,上盐村文旅之“特”,在于电影文化。依托“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故居”文旅IP,该村持续深化“媒体+生活”场景创新,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等业态,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板,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让电影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一直是上盐村努力的主要方向。“我们来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过郑正秋故居的有关介绍,就过来拍照打卡。这里的建筑古朴典雅,不但白天好看,晚上也很‘出片’。”游客许先生告诉记者,全息投影技术非常新奇,视觉效果佳,让他对郑正秋的电影艺术人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一线实践

拓展文体活动空间

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振兴的浪潮在县镇村提质发展中激荡前进。位于两英镇龙岭路口高架桥下的“活力空间”,无疑是潮南区做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提升”的生动体现。

该“活力空间”位于潮南区陈沙公路龙岭路口。此前,高架桥的桥下空间基本闲置,在央企助力下,如今这里经过“改头换面”,变成集童趣亲子、活力运动、康养休闲于一体的高颜值活力长廊。

走进该长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架桥底一幅幅生动的彩绘。桥下,一群青少年正在欢快打篮球。“这个场所环境非常好,为我们周边群众提供了日常活动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两英镇古厝社区居民钟伯说。

据悉,该长廊按功能划分了休憩区、球类区和儿童活动区等多种区域,配有羽毛球场、篮球场、休憩空间,这些精巧的设计,既承载着乡土记忆,又焕发着时尚气息,让乡村美学在方寸之间绽放独特魅力。

潮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群体与竞训股负责人谢慧祯介绍,“活力空间”有效利用了高架桥下的闲置用地,升级改造群众休闲运动场地,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文体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