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磅成果成“天书”,重大发现如“乱码”?硬核科技如何“说人话”

“很多科学家的成果在业内堪称惊雷,可直接放到大众面前就像‘天书’。”“生命科学一讲到细胞、DNA,观众眼里全是乱码。”“硬科技怎么做好硬科普,想让科学走进日常太难了。”

昨天,在由市科技党委、市科委主办的“网络达人科创观察营”现场,多位科普领域的达人提出科技传播困境,如何让硬核科技“说人话”?达人们在交流中共同探寻“破圈”之道。

架起科技与大众间的“鹊桥”

适逢七夕,果壳CEO、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创始合伙人嵇晓华将科技传播比作“鹊桥”,认为它是连接硬科技与大众的关键纽带。从2010年创办果壳至今,他见证了科技传播从图文到视频的形式迭代,也深知硬科技“难讲透”的核心痛点。他表示以科创路演为例,创始人若能在两三分钟内讲清项目核心,或许能吸引投资人关注;要是表述云里雾里,再优质的项目也可能因“听不懂”被错过。

这一理念也体现在果壳的实践中,团队打造的“科技启示录”栏目,把24项科技顶刊成果拍成400分钟的视频,让高深研究走进公众视野。“把成果讲清楚,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了解科学、关注科创,让科学流行起来。”嵇晓华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则从“内容精准度”入手。他表示:“过去不少科普节目,观众看完只记得科学家的院士、校长头衔,却仍然不了解研究意义和具体贡献。”于是他提出“精准传播”思路:既要把科学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更要根据不同受众调整讲述方式——对青少年多讲趣味案例,对行业人士多讲技术细节。

袁岚峰还特别提及科普作家卞毓麟的“元科普”概念:“一线科研者最懂本领域前沿,鼓励他们写科普,能更真实地分享研究感悟;二级、三级传播者则要做好‘翻译’,把专业术语消化后,用大白话重组,让科学传播层层递进、精准触达。”

破小众垂类生存与传播困局

对深耕细分领域的科普创作者来说,“传播难”之外,“生存难”更是现实挑战。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博士、“鬼谷藏龙”“芳斯塔芙”账号负责人唐骋直言,生命科学科普是“冷门中的冷门”——细胞、DNA、基因编辑等概念都要先拆解再讲解,否则观众难以理解。在他看来,破局需要一场“双向奔赴”:“科研院校有先进成果,科普创作者有传播能力,科研者把好科学关,创作者用大众喜欢的方式表达,一起让小众领域的科普走出圈子,让‘躺’在论文里的知识‘活’起来。”

复旦大学博士生、“中气爱”团队联合主创傅正航则在气象科普中找到“热点+科研”的传播路径。今年上海的梅雨季常常晴空秒切暴雨,团队携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家,用通俗语言解读“梅雨已不再是江南烟雨”;日前上海三件套“开瓶器”变身“加湿器”的视频在网络上刷屏,团队第一时间科普气象成因,让硬核知识借热点“破圈”。傅正航表示:“科与普结合是关键,专业人士守住科学的‘严谨’,我们做好传播的‘通俗’,让科普既有干货,又有温度。”

“混知”创始人陈磊则着眼长远,认为科普核心是培育科创土壤。陈磊表示,科普不应是“锦上添花”,而要成为科创产业链的“基础环节”。其团队用漫画等年轻化形式,把复杂知识变成有趣故事,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种子,为科创储备未来人才。“科普本质是‘反人类’的学习行为,难像娱乐八卦自带流量。”陈磊期待未来能让科普走进校园,让科学成为年轻一代的日常。

让上海科创可看可触摸

响应上海支持互联网内容创制“沪九条”政策,“网络达人科创观察营”主题系列活动邀请科普大V们共同关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让复杂的科技政策变得通俗易懂,让前沿的科技成果触手可及。

赛里思工作室负责人王可蓉提出“看得见”的需求:“之前有朋友来上海旅游,问我有没有能参观的科技地标,可除了文化历史景点,我真说不出几个科技参访点。”她认为,上海有不少科创优势领域,期待未来能打造更多“可参观、可传播”的科技展示空间,让人直观感受上海科创实力,让科创真正“走出去”。

苏州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贾鹤鹏则补充:“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不能只看论文、专利这些‘硬指标’,更要看科学是否融入经济、旅游、民生——比如科技景点能带动旅游,科普内容能帮大家解决生活难题,这才是科创中心的‘软实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