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圆桌 | 把握文化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底层逻辑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上海近期推出的促进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沪九条”,也包含了鼓励科技赋能创作的具体举措。科技进步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键”,新创意、新场景、新市场蓬勃涌现,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数智技术不仅为激活中华文明基因提供关键支撑,更为其扬帆出海注入强劲动能。如何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本报约请三位学者研讨交流。
■主持人:陈瑜 本报记者
■嘉宾:徐剑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
解学芳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曹祎遐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位于奉贤金海湖畔的“在水一方”科幻馆日前正式启用,用沉浸游戏方式体验《三体》。 本报记者 周俊超摄
主持人: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驱动国家综合国力跃升的“双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如何理解答好文化与科技这道“融合命题”的重要意义?
徐剑: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文明存续、社会创造与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系统性回应。其核心在于:以中国文化内核为灵魂,以科技为现代叙事工具,实现从“古典生命”到“数字生命体”的跃迁。
第一,融合是文明延续的数字路径。科技为文化赋予“数字躯体”,例如通过算法、交互设计活化传统文化,让《千里江山图》从卷轴走向沉浸式展览,使敦煌壁画通过VR“复活”。这种转换确保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持续焕发生命力。
第二,融合重构文化生产关系。通过数字科技赋能所形成的“网络式”共创生态,创作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每一个体都可能成为文化叙事的参与者。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文化从一种“被观赏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被实践的生活”,从而将文化创新的潜能从少数人扩展至整个社会网络。
第三,融合是全球化竞争的战略支点。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不在于输出多少文创产品,而在于将价值观嵌入全球技术标准。当我们的审美原则(如“留白”美学)影响AI生成算法,或“和合”哲学塑造虚拟社交规则时,中华文化便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语法”,我们输出的便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更持久的文化影响力建构方式,是我们在新一轮全球化中赢得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曹祎遐:科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方法论创新。科技通过重塑创作生态,推动文化生产从“价值传递”向“价值共创”转型。在创作端,数字技术打破传统创作的专业壁垒,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公众能够参与文化内容生产,形成“去中心化”创作网络。在传播端,算法推荐与社交媒体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千人千面”的文化体验。由此,文化生产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既破解了传统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实践难题,也激活了文化产业的增长动能。例如,遥感测绘、AI修复等技术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与保护提供工具;算法设计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提取符号基因,使文化符号在当代生活场景中获得新生。更重要的是,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使中华文化能够以年轻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触达全球受众。敦煌研究院将壁画数字资源上链至“数字敦煌”区块链平台,实现全球用户确权共享;昆曲《牡丹亭》利用MR、XR技术,实现跨媒介实时性虚拟展演。B站2025年开源的Index-AniSora模型,使《山海经》异兽、敦煌飞天等传统IP以个性化形态触达年轻群体。
科技通过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将文化消费升级为兼具认知与情感的价值体验。这种体验经济的本质,是科技将文化消费从满足物质需求的“物质消费”,深化为追求精神满足的“意义消费”,通过情感共鸣形塑社会文化共识。
解学芳:答好这道“融合命题”,一是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模式创新。加快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智技术作为文化产业生产核心范式,即基于技术赋权实现文化生产对创意来源的扩展,基于机器增能实现人机协作式文化生产效率的提升,基于仿真生成虚实结合式文化交互体验的强化;与此同时,立足数据思维、技术思维的协同,加快建设AIGC开放平台,最大化利用AIGC技术支持开发者快速适配文化市场,优化和做强完整的文化产业数智化创新体系。
二是建设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数智技术基座;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数据规则规范构建,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数据资源保障体系;打破数据垄断与孤岛状态,建成文化大数据统一市场,构筑更加开放和协同的创新生态。
三是加快AI主导的文化科技融合的制度创新,强化社会责任与科技伦理,实现文化创新与个体增值的双向互动。在产业创新维度,构建文化创新与数据保护同步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和发展负责任、自主、可信、可控的人工智能文化创新技术保障体系;在治理维度,建构精准善治逻辑和行动框架,作为智能时代文化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在伦理维度,立足AI价值对齐,聚焦人文价值、主流价值、数据伦理,实现以技术为载体,以人文精神为旨归。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近年来,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快速崛起,旅游+直播、非遗+短视频、传统文化+游戏等新的融合模式层出不穷。面向未来,如何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徐剑:培育发展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驱动文化生产的全链条变革,需突破三个维度:
一是文化内核的“模型化”。当前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多停留在符号挪用(如汉服、灯笼)。突破口在于实现从文化元素到文化模型的跃迁,如将伦理结构(如“仁爱”)、审美范式(如“意境”)提炼为可计算的“文化源代码”。当我们的文化智慧成为能够驱动内容生成、交互逻辑和美学判断的引擎时,我们就掌握了文化创新的主动权,能够创造出思想内核上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文化产品,形成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体验经济的“情感化”。文化产业的终极产品是人的精神体验与情感共鸣,因此,未来发展的重点应是那些能将用户的主观状态纳入创作过程的技术,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叙事,将文化升级为高附加值的情感服务。这种将人作为创作闭环中关键一环的模式,彻底改变了文化的消费属性,使其从标准化的商品,升级为高附加值的定制化服务,从而催生出数字疗愈、虚拟陪伴等全新的体验经济“蓝海”。
三是产业生态的“平台化”。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单个产品的突破,更体现在产业组织模式的革新。未来的产业增长,依赖于从经营产品的思维转向经营平台与协议的思维。这个平台将核心的世界观、美学规范等进行模块化和接口化,同时建立起公平透明的版权与利益分配机制,以此激励并赋能全球的创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这种生态模式能将单一IP裂变为产业集群。
解学芳:打造文化新质生产力,要实现文化劳动者、文化生产要素、文化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依托算力算法能力配套进化转换“新质”发展动能,形成共创共建赋能的文化新质生产力跃迁。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及文化大数据、文化大模型等新型要素优化的产物。加快打造文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驱动的,以高科技为表征、高效能和高质量为旨归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将新兴文化需求、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内容转化成为文化产业不断跃迁发展的新动能;通过聚合大规模多模态数据,以数智技术嵌入劳动资料的方式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水平,尤其是基于强大的AI生成能力,广泛服务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各类场景,形成“要素聚合-动能转化-载体生成”的耦合协同机制。
加快培育虚拟融合的文化新质生产力新格局。在技术维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数智技术推动文化产业走向虚实融合,加快发展AR/VR艺术展、文旅元宇宙、文博沉浸展、虚拟演出、虚拟偶像等,推动新技术与文化产业实体深度融合,实现由虚至实、虚实联动的新发展格局;在内容维度,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兴网络文化等文化资源内容为核心,将文化资源IP与虚拟环境深度融合,打造强沉浸感和体验感的多元文化场景。秉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双向建构的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理念,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领头羊作用的文化科技企业集群。
曹祎遐:一是要推动“文化+科技+场景”深度融合,实现模式业态创新。近年来,“旅游+直播”突破时空限制,激活文旅市场;“非遗+短视频”以可视化叙事扩大文化传播力;“传统文化+游戏”实现文化符号的虚拟再生。此类跨领域融合通过技术消解传统行业壁垒,重组生产要素,重构“产品-服务-体验”价值链,能够持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与市场空间。
二是借助技术变革,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转化机制。在数字时代,以数据流为中枢驱动的价值转化机制得以形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用户偏好,进而以定制化文化内容吸引并引导用户群体,最终促成消费行为发生。以影视产业的全链路数字化为例,AI辅助编剧、智能摄制装备、算法宣发系统等技术渗透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提升内容质量与受众触达效率,推动票房等商业价值转化。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牵引人才链(创新人才集聚)与资金链(资本注入),形成“数据驱动、四链协同”的产业闭环,在强化产业链韧性的同时培育新增量。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可持续创新生态。政府通过准入放宽、审批优化、园区建设等制度性供给降低创新成本,例如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支持的文创园区,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框架:企业主导市场转化与产品开发,科研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高校输送智力资本,在政策赋能下通过知识溢出、资源互补激发创新活力。
主持人:数智技术正成为驱动全球文化贸易增长的核心力量。据统计,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元,其中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具有数智元素的文化贸易总额超过3700亿元,占文化贸易比重达25.8%,已经超过1/4。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技术跃升不仅提升了文化产品质量,更推动了文化输出的深度。如何乘“数”而上,加快培育我国文化出海新优势,提高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
徐剑: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本质是一场文明形态的数字化转型。只有将五千年的智慧转化为数字时代的“元语言”,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既守住根脉,又赢得未来。具体而言,需要实现三重升级:
叙事升级:从符号展示到价值共鸣,新的竞争优势在于,运用数字技术这一叙事工具,将中华文化内核中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对社群和谐的独特智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洞见,转化为能够被全球用户理解的故事。这里的灵魂是中华文化对人类共同困境提供的独特解答,而科技的角色,则是将这些解答从抽象理念,转译为可供体验的、沉浸式的情境模拟。当海外用户在一个数字世界中,亲身体验到中国式智慧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力量时,文化的影响力便超越了国界,直抵人心。
标准升级:从产品输出到工具引领。文化贸易的制高点在于标准的制定权。我们必须自觉地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哲学思想,熔铸于数字技术的底层架构与核心算法之中。这意味着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创造出优秀的数字内容产品,更是要创造出蕴含中国美学基因的技术标准,比如基于“书画同源”原理的生成式AI工具,或融入“园林借景”思维的虚拟空间引擎。当全球创作者依赖这些工具时,中华文化便成为“底层代码”。
传播升级:从单向输出到开放共创。以受众为中心的策略,必然要求我们将海外消费者转变为中华文化的共创者和传播者。我们的战略应当从单纯地输出产品,转变为搭建一个开放的、技术赋能的“全球文化共创平台”:共享京剧脸谱、神话IP等数字素材库,设立跨国创作者基金。例如,邀请海外玩家为《山海经》神兽设计新形象,通过区块链确权分成。这种模式让中国文化成为全球创作者的“灵感公地”,影响力自然水到渠成。
解学芳:利用数智技术推动文化“出海”走向文化“出彩”,实现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剧、电影等多个文化科技融合典型集群式出海。建立跨文化理解的AI训练范式,通过与现代数智技术结合,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IP的内核,将核心价值观、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现代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创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风特色和文化深度的IP集群,建立起与海外受众的文化情感链接。
树立长期战略意识,打造文化原创力,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渗透性与引导性功能,基于文化原创内核提高数智时代文化“出海”中主流价值的传播,夯实整个社会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不断提升国际传播与国际文化市场运营能力,建构新一代的文化出海传播矩阵,组建跨国复合型传播与综合性运营人才团队,利用智能传播矩阵指数级放大传播半径,优化中华文化的全球化表达。
积极参与和共同制定文化出海行业标准。面向文化强国建设,树立和实现国际文化标准在全球引领的目标,构筑西方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出海企业,特别是加快构建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内核的中文语料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本土生成式人工智能体集群,赋能文化高质量出海。
曹祎遐:一是以数智生产重塑内容创造范式,激活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技术赋能不仅提升内容创作效率,更构建了机器精度与人文温度相结合的叙事体系,在保留文化本真性的同时,借助人机互动创作模式增强故事的跨文化适配力。例如《黑神话:悟空》通过动捕与AI生成技术,将齐天大圣意象转化为全球玩家可交互的数字叙事,实现文化符号的全球化穿透。
二是以数智共情革新文化传播机制,实现精准化情感连接。一方面通过用户行为建模构建文化认知图谱,实现内容与受众的智能匹配;另一方面运用交互技术打造多感官体验场景,将文化传播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实践。这种从“广域覆盖”向“精准共振”的范式转变,本质是借助技术手段跨越文化鸿沟,在情感层面建立深度认同。例如,泡泡玛特基于全球画像定制LABUBU潮玩的视觉策略,以“丑萌”美学突破文化隔阂。
三是以平台治理构建全球规则体系,夯实文化“走出去”根基。全球文化竞争已进入体系制胜阶段,需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规则输出:对内构建文化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确权、流通机制破除资源壁垒;对外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将数字展陈规范、文化数据评估体系等创新实践转化为国际规则。这种平台筑基与规则引领相结合的双轨策略,本质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制度性话语权,为中华文化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体系化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