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花农还在与泥土较劲,泾河之畔的玻璃温室里,一场关于鲜花的“未来实验”已悄然结果——17个品种的玫瑰在岩棉基质中茁壮成长,滴箭管道如神经网络般铺开,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密布的传感器,为每一株花计算着最佳生长参数。
“种花不用土,浇花施肥全靠电脑算,连风都得‘过滤’才能进温室。”陕西伊翡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翡园艺”)运营主管李朝阳的话音刚落,一旁的分拣包装车间就传来机械运转的声响——智能分选机正用“火眼金睛”扫描玫瑰花,花头大小、绽放程度、有无瑕疵都被精准识别,不同等级的鲜花顺着传送带,列队“走”向包装线。
这片占地110亩的“鲜花工厂”,正以每年1450万枝鲜切花的产能,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的浪漫叙事。
玫瑰住进“智能公寓”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泾河新城茶马北路西侧、泾河河堤路北侧的基泰园艺特色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还未进入温室,一套堪比食品生产车间的消毒流程便让人感受到这里的“与众不同”:伸手靠近消毒机,自动感应喷水、打消毒液;再冲洗鞋底,穿上防尘服。这套严格的防护体系,可将外界病毒、细菌隔绝在玻璃幕墙之外。
随着玫瑰温室的密封门缓缓开启,一股馥郁芬芳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仿佛跌进巨型香氛瓶中。不同品种的玫瑰香气交织、色彩斑斓,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微绽、有的完全盛放。
“正压温室种植玫瑰,我们在全国是独一份!”李朝阳介绍,正压温室即半封闭温室,可有效调控温室内气候环境,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和365天全季节、全天候采收。较传统模式,既能减少热能消耗、降低内部污染风险,又能提高15%-20%的产量。
同时,玫瑰以岩棉作为生产基质——这种由岩石熔融抽丝形成的多孔材料,不仅杜绝土传病害,还能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输送营养。“每株花底部都插有滴箭,系统会根据天气和生长情况,精确计算营养液浓度和灌溉量,像‘智能输液器’一样为鲜花‘输入’养分。”李朝阳说,水肥一体模式可节水30%,回液经检测后还能二次利用,“让每滴水都发挥出了最大价值”。
与传统温室依赖人工监测不同,这里的玫瑰享受着数字化精准照料。智能温室物联网环控系统如同“智慧大脑”,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室内外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数据,并据此自动调节天窗、幕布、补光灯、循环风机等设备。技术人员只需设定参数,数万株玫瑰便能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光照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在其他因素满足的条件下,增加1%的光照意味着增加1%的产量。”李朝阳说,“这里还配备了高压钠灯补光。当夜幕降临,高压钠灯将温室变成‘不夜城’,夏季玫瑰生长周期仅需30-40天,冬季需50多天。”
分拣线上“科技选美”
采访中,李朝阳隔着玻璃幕墙,向记者介绍了温室中红掌的种植情况。红掌采用透气保水性更好的花泥基质,温室内同样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一台电脑即可统一管理环境控制、数据检测等设备,实现全年高品质产出,单枝生长周期约45天。
整个园区通过智能化管理,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智能系统替代人工巡检,人工岗位主要集中在采收、植株管理和分拣包装线辅助作业。玫瑰温室只需1名技术员搭配若干工人,红掌温室更只需1名技术员和2名工人即可高效生产,较传统模式节省30%以上人工作业量。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种植端。在分拣车间,智能化分拣包装流水线上演着“速度与激情”。
采收后的玫瑰经6小时至8小时预冷保鲜,进入分拣包装环节。工人们先通过打刺机去除玫瑰下半部分的刺和叶,再将其放置于分选机。智能分选机高速运转,视觉模块对每枝玫瑰进行高速扫描,与标准图库比对,完成花头直径、花瓣瑕疵度等指标检测,并按“半开小花、全开小花、半开大花、全开大花”等级分类投送,随后由全自动包装线完成封装。1小时可处理包装8000枝玫瑰,效率是人工的1-2倍。
在红掌分拣包装区,基泰园艺独创了重力势能运输线。利用重力势能,将装有分级后红掌的试管托盘缓慢移送至包装台,空的试管托盘则通过另一运输线返回套管处。
据介绍,玫瑰和红掌鲜切花生产基地为基泰园艺特色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一期项目,总占地110亩,包含超3万平方米玫瑰温室和近2万平方米红掌温室,是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玫瑰种植有娜欧米、洛神、艾莎等17个品种,年产量1230万枝;红掌有迷醉、火焰等27个品种,年产220万枝。
创新重塑“鲜花经济”
在红掌分拣包装区一角,伊翡园艺工作人员廖敦攀、李晨乐正在直播卖花。廖敦攀介绍,她和同事每天早晚各播一场,虽直播间在线人数不多,但转化率颇高。当天上午开播仅一个多小时,就成交15单。若西安市民下单,最快次日即可送达。
依托“线上电商+线下渠道”销售模式,如今,基泰园艺特色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产出的玫瑰和红掌鲜切花不仅畅销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还远销新加坡、日本等海外市场。2024年,伊翡园艺实现年产值约6000万元,完成从“高颜值”到“高产值”的跨越。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伊翡园艺不仅在种植和销售上做文章,还以发展高效集约化科技农业为方向,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产方面开发玫瑰永生花、彩掌徽章、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三产方面推出切花主题研学、花艺体验等项目。来自西安的中小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都前来学习插花技艺,感受科技农业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现有的50多名工人大多来自附近的崇文镇,月平均工资3600元,每年还有数百人次季节性临时用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从岩棉基质中生长的无土玫瑰,到智能分选机下的精准分级;从直播间里的热情推荐,到漂洋过海、远销海外。在这里,花田的浪漫与科技之美交相辉映,每一朵花都在科技的滋养中演绎着生命的美好与绚烂。这片泾河之畔的花田已成为西安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