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音,汇聚临沂正能量。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一曲诞生于1940年的《沂蒙山小调》,犹如一首深情的赞歌,飘扬在沂蒙山的上空。这首小调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沂蒙山的诗情画意。那青山绿水,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更是将沂蒙山的田园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沂蒙山小调》不仅是对沂蒙山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生动展示。想要深入解读沂蒙精神,就要先听懂这一曲小调。它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沂蒙精神的大门。
歌唱沂蒙山,就要歌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民族脊梁。提到沂蒙山,就不得不提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岁月,以及那些为了保卫家园而英勇抗争的英雄儿女。渊子崖村,这座被誉为“中国抗日第一村”的小村庄,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村民们毫不畏惧,誓死抵抗,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孟良崮战役前夕,32名沂蒙妇女挺身而出,她们肩扛门板,站在齐腰深的冰冷河水中,搭起了一座“人桥”,为部队的胜利通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厉家寨,这个被毛泽东亲笔题词“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地方,更是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整山治水、科学种田,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创造了惊人的业绩。沂蒙山,不仅是一个见证了无数人民群众抵抗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见证者,更是一座塑造了民族魂魄、唤醒了民族精神的英雄山。
歌唱沂蒙山,就要歌唱那军民互助、血乳交融的大爱情怀。“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翻开一页页厚重的历史篇章,那沂蒙山里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那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那用乳汁救活伤员的红嫂形象,无不令人动容。沂蒙山,见证了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浴血杀敌的英勇无畏。在这里,军民之间的情谊超越了生死,铸就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沂蒙山,更是一座充满母爱与奉献的母亲山。在这里,“乳汁救活生命,鞋垫绣过春秋”的故事广为传颂。红嫂用乳汁喂养伤员,用无私的母爱温暖着战士的心;绣鞋垫的沂蒙妇女们,一针一线绣出了对战士们的深情厚谊。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了沂蒙山永恒的精神财富。
歌唱沂蒙山,就要歌唱其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曾几何时,八百里蒙山沂水,被形容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在革命老区人民的不断努力奋斗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沂蒙山已不再是那个封闭落后的地方。这里已经拥有了各类批发市场130余处,6.2万余家商铺,从业人员30余万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物流之都”。在这里,商品琳琅满目,交易繁忙,物流网络四通八达,真正实现了“买天下、卖天下”的壮举。沂蒙山的变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腾飞,更是人文精神的升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奋斗史诗。如今的沂蒙山,已经变成了一片“商兴水胜、荟萃人文”的新天地,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和心灵。沂蒙山,这座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的古老山脉,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人面前。它不再是停留在人们印象深处的经济落后地区,而是成为了一座演绎时代进步、歌唱时代荣光的奋斗山。
再唱一曲沂蒙山,不仅仅是对那悠扬曲调的回味,更是对沂蒙精神的一种深情颂扬!站在新时代的山岗上,党员干部更应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入党誓词,坚定信仰,不忘初心。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宝贵财富,是共产党人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这一曲《沂蒙山小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唱得更加响亮、更加动人!
来源:今日头条·旺旺小苏
为切实推动临沂市网络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联合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以“在临沂网评”栏目为依托,启动“好评临沂”网络评论大赛。“在临沂网评”栏目现长期向社会各界广泛征稿,欢迎全社会评论创作爱好者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