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新学堂 | 册亨校园“舞”动千年技艺

剪纸课堂

5月19日,晨光中,在黔西南州册亨县民族中学的操场上,百名学生身着校服,伴随着布依族传统音乐的悠扬旋律,整齐划一、灵动飘逸,在“非遗大课间”时段舞动起转场舞、竹鼓舞等布依族传统舞蹈。

册亨县拥有深厚的布依族文化底蕴,近年来,为推进非遗进校园,册亨县教育局制定印发《册亨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投入68万元用于民族文化建设,将民族文化进校园纳入学校年终考核,撬动各校在民族文化教育领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一直以来,册亨县中小学借助课程创新、社团建设、实践基地打造等方式,把传统民间技艺与现代教育结合,每所学校至少培育1~2个项目,将布依族千年文化融入青春律动。”册亨县教育局局长罗丽梅说。

刺绣活动课

册亨县民族中学2015年起将转场舞纳入学校大课间,学生利用课间操时间学习布依族传统舞蹈。据了解,册亨县民族中学不仅组织开展特色大课间与社团活动,学校采用“非遗 + 学科”融合模式,将布依转场舞、竹鼓舞、刺绣等非遗项目纳入校本课程。

目前,册亨县民族中学编订了《册亨人文与自然》《布依转场舞、竹鼓舞》《剪纸》等10本校本教材,参编教师达100余人,学校在编撰校本教材过程中,组建了跨学科编写组,走访村寨整理非遗资料,筛选“布依剪纸”“民族传统体育”“民俗文化”三大主题,依托省级课题构建教材框架,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审稿,最终形成《册亨艺术剪纸》《册亨艺术传承》等4门非遗校本课程。

“如今,学校每个班级每周至少开展1个课时的非遗课程教学,有了课堂更系统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解舞蹈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册亨县民族中学体育教师王平介绍,非遗课程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同时通过民俗故事、体育舞蹈等跨学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舞龙队训练

在册亨民族中学,非遗不仅是民间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滋养。学校将“勒浪”(布依族吹奏乐器)纳入特长班教学,助力学生高考升学;在端午节、布依族三月三糠包节等节庆中,组织师生打糍粑、舞龙、跳糠包舞,让传统文化浸润日常;学校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学生剪纸作品展……从大课间的灵动飘逸到节日现场的欢庆时刻,学生们通过多彩活动既促进身心健康,也触摸到了布依族文化的灵魂。

2024年11月,册亨县教育局授予册亨县民族中学“非遗传承示范学校”称号,民族中学这场“舞”动校园的风潮,正是册亨县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鲜活写照。目前,在全县师生踊跃参与下,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册亨县中小学也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

“新时代的征程中,册亨县民族中学将持续把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千年技艺熏陶下,走进非遗,传承非遗。”册亨县民族中学校长周振根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