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童声讲青铜 巧手启盲盒——宝鸡周文化旅游节上演非遗传承新课堂

青铜重器映照千年文明,稚嫩童声传递文化薪火。5月19日,在宝鸡周文化旅游节石鼓山旁的非遗展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小传承人”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来自本市几所小学的数名“红领巾讲解员”身着汉服,用童趣语言讲述青铜器复仿制技艺的历史,并现场推广考古盲盒,为传统非遗注入青春活力。

“青铜器是周人写给未来的信”

下午七时许,展台上陈列的何尊、鹿尊等青铜器复仿制品在夕阳下泛着神秘的古朴光泽。小庞同学手持话筒,指着器物上的饕餮纹解释道:“这些纹路像密码一样,藏着周人‘敬天法祖’的信仰。”她身后石鼓山上的青铜器博物院神圣肃穆,仿佛默默为小学生们站位支持。几名小讲解员轮番讲解青铜器的泥范法失蜡法的工艺流程、历史、制模、翻范、浇铸等步骤,动作虽显稚嫩,却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来自高新二小六年级的武羽泽同学更是用英语全面讲解,小武同学的父亲说:“因为全家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宝鸡青铜器技艺看过几次。第一天在展区偶遇传承人,孩子特别激动。我们想着非遗要面向国际,青铜器更要走向世界,因此就让孩子试着用英文讲讲我们的何尊。”

考古盲盒就像时光胶囊,每一铲土都可能挖出惊喜!在互动体验区,一位同学举起一件挖出何尊小模型的盲盒向游客展示。盒内装有包裹小型仿古文物的泥土块、小型挖掘清理工具包,游客可亲手体验发掘、清理、拼接青铜器的过程。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儿子“挖”出一尊迷你版西周铜鼎后感叹:“孩子边玩边学,比课本更直观!”

非遗传承从“娃娃课堂”破题

据介绍,此次展出的青铜器复仿制品和考古盲盒均出自省级非遗项目岐山青铜器传承人于安君老师的工坊,传承人团队自去年推出“青铜寻踪”考古盲盒。以“考古发掘+文物复原”为核心体验,将经典青铜器复仿制技艺融入现代潮玩形式,让学生们在动手探索中感受青铜文化的厚重与匠心。

这些“小小讲解员”团队经过短暂的培训,已能熟练解说十余件周代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让非遗‘听得见’更要‘摸得着’。”通过“童言童语+沉浸体验”的模式,既破解了文物讲解的专业性门槛,又以考古盲盒为载体,将文物保护理念转化为可参与的现代文创。活动当天,近百份考古盲盒一小时内售罄,多家研学机构现场洽谈了考古盲盒的合作意向。

文旅融合催生教育新场景

傍晚,展区变身临时课堂。传承人老师手持青铜爵,为孩子们揭秘器型与周礼的关联:“三足象征天地人,流口翘尾的设计对应着‘酒礼敬四方’的礼仪……”这种“非遗进校园+文旅出课堂”的双向联动模式,未来将成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高效途径。

夜幕降临,无人机群在神秘的夜空中巧妙地组合成醒目的何尊和铜鼎,青铜器的光影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流转。当古老技艺遇见新生代,宝鸡这座“青铜器之乡”,正以创新的姿态奏响文化传承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相关文章